close

我現在非常困擾,因為收穫太多,導致不知道怎麼寫這部電影。
映後聽了聞天祥老師(可以叫老師嗎?)幽默生動的講座,
我的頭快炸裂啦!

怎麼辦,流水帳吧,真是抱歉。

來到新莊的第三週,每次在前往的路上,我都小小埋怨自己是瘋子,
因為新莊比我想像中的遠好多阿,
黃線若運氣不好就要等超過五分鐘,
更別說機捷那月台是完全沒空調,崩潰啊!
還有新莊副都心捷運站往國影中心的路上,
雖然一小段路,但是超級無敵曬,我也不懂為何。
上週與這週在國影中心一樓都好多人,來看布袋戲人紀念展。

這次座位在第一排超偏右邊,根本悲劇,
訂票時我只是眼神死的慶幸還有位子。
觀影過程有點歪脖子,但慶幸沒有造成頭痛或腰痛欸!
但也因此而因禍得福,因為可以近距離看到老師!
超幸運我在攝影機隔個走道的旁邊,老師視線會看過來!
Ma place est au 1e rang, ça signifie que ce film est très populaire,
à la base je pense être très malchanceuse,
mais enfin c'est un cadeau, 
car le spécialiste du discours après le film est trop proche que moi.
:D
Une bénédiction déguisée ? :D

*正片開始
法國空軍(一兵一官!?)去偵查個什麼東西,
下一幕他們被德軍俘虜(戰俘:prisonnier de guerre)。

俘虜營有其他各階級法軍,大家暗地挖地道。
俘虜營還有英軍。
我對一戰二戰等歷史背景完全沒概念,
但不知道是不是戰俘營真的這麼...勉強算是人道?
德軍會講法文欸XD
而且被俘虜的法軍可以收包裹(是移民銀行家軍人)吃好料還有唱歌表演?!

中間有點跳躍。
打從一開始主角就一直抱著「戰爭很快就結束」的想法,
不斷被同袍說你這是幻想、不會那麼快結束啦,呼應了這部電影的名字。

在載歌載舞(這麼早期的電影就已經出現男扮女裝表演的概念,著實令我訝異啊!)
的時候法軍傳來捷報,
樂隊改奏La Marseillaise真是讓我起雞皮疙瘩阿~~~

然後跳躍著跳躍著,
男主角Jean Gabin好像換了一張床,且整個人頹喪不堪,
可能是因為逃跑被抓。
但巡視的其中一位德軍給他兩根菸和一個口琴,
是這部片裡中下階層敵對雙方所展現的友好。
高層敵對雙方所展現的友好就著墨相對很多,也很感人。
我不太記得這段發生什麼事情,
有位沈迷翻譯希臘詩人的法軍俘虜,
還有沙皇(???)寄來一大箱書的橋段。(是在這裡嗎還是在之後的城堡,我忘了)
不過總之他們又越獄失敗了。

法國軍官和主角和一個猶太人於是又被移送到一個城堡。
德法兩軍官惺惺相惜,
德國軍官甚至在德軍檢查法軍俘虜宿舍時,要他們不用搜法國軍官。
德國軍官請法國軍官保證宿舍內沒有越獄的東西,
法國軍官問德國軍官為何不問其他人?其他人也都是好人、誠實的人。
因為,因為血統純正啊!

法國軍官為了讓兩位同袍逃跑,
弄了一場鬧劇。
他吹笛子,吹的是"il était un petit navire"....
我當時只覺得天哪這旋律好熟悉可是我想不到我為啥會唱,超令我受不了的!!!
後來不知為啥,應該是從字幕上看到了什麼,才想起這是法國兒歌!!!!
要是沒有學法文,大概無法感受這段吧? 好處++~~~
拉回正題。德國軍官用英文和他溝通,但法國軍官不聽,
德國軍官只好開槍。
德國下屬來報告說有兩人失蹤,
德國軍官恍然大悟若有所思地說原來這就是你這麼做的原因...
法國軍官被送到醫務室,
臨死前兩軍官有說到話,
法國人說我不知道射肚子這麼痛,
德國人說我是瞄準腳,真的抱歉,
法國人說當下天色很暗,正常,
德國人說別幫我找藉口。
法國人說了類似兩人角色交換也會這樣的結局,
對於軍官來說,在戰場上死掉,反而是種解脫,
倒是你要活下去還比較辛苦。
法國軍官在這幕過世了,
德國軍官猶豫了一秒,剪下這座城堡唯一的一朵花。
歐這真的是太感人。

男主角和猶太人不負眾望(?)的逃出去了,
猶太人因為扭傷腳而行動不便,男主角因為被拖累而兩人大吵,
在獨處時兩人開始戰身份:猶太人vs純種巴黎人(!!!這詞超級有敵意,恕我沒有更好的字彙....),
但終究還是和好,一起扶持走下去。
中途遇到德國農婦,剛開始蠻驚險的,
他倆以為要被抓了,幸好危機很快解除。
明明猶太人會講德語,
結果發生感情的是男主角和德國農婦。
沒辦法,男主角的藍眼睛,整個人氣質真的是很charmant。

後來總算他們到了瑞士,
即使德軍想開槍,但仍舊放了他們,因為已經超越國界了。
呼應了猶太人在逃亡時說的,
國界是人訂出來了,大自然才不管這些呢!
 La nature s'en fiche.

*正片結束
*自己的心得+老師講座的筆記開始

有人講評真的讓整部電影變得更不一樣阿(感動落淚)。
而且老師蠻喜歡講說這個演員在別部有演什麼什麼,
我以前很喜歡這些,現在也是,這三週的觀影就有發現幾個熟面孔演員,
但一直沒細心去查。
經過老師指點,才知道啊原來那部的誰誰誰,就是這部的誰誰誰!
對我來說這些都像彩蛋一樣令我驚喜!:D

語言。
如老師所說,這部片佔了很大的一個成分,
法語>德語>>英語>俄語。
我是拜這多國語言之賜,才看得懂誰是哪方人馬XD
因為中文翻譯看不出來阿XD 我看片慧根又很差XD
學法語的好處總在意想不到時出現呢!(開心)
德國軍官講法文的口音好逼真喔,
但也因為他會講法文所以令我有點訝異呢,
會講對方的語言實在是拉近的距離呀。
有些英軍俘虜,離場時面對Jean Gabin一直講英文說自己聽不懂、
最後拋了一句bon voyage給Jean Gabin XD
(JB在德軍眼底跟英軍用法語說他們在挖地道)
(你這樣洩密真的可以嗎)(是電影就不重要啦)
最後德法指揮官的對決(?)也是把語言發揮得淋漓盡致,
德國軍官在部下面前用英文和法國逃跑軍官溝通,算是暗語(淚),
請他下來,不然他不得已是會開槍的。
至於俄語是士兵收到女皇寄來的一個大箱包裹以為是好料,結果是書,於是用家鄉話大罵。

友誼。
德法兩軍官的友誼不用多說了,肉麻的令人微笑。

愛情。
跨越國界的愛情(其實是男主角威能?),
即使兩方是敵對正在打仗的國家,
但在愛情裡卻不分國界。
(老實說我不全然相信啦......
在愛情裡,即使只是政黨對立,都能產生許多問題,更何況是敵對國家呢?)

階級。
老師說,影片中
當法國人和德國人在一起時,
很明顯就是法國人會成一團,德國人是另一團。
但就算兩國對立,文化也能溝通,你可以理解我,有共同的生活。
(老師說,民主可以很暴力,讓一些東西或精神就消失了。無褒貶之意。)
由階級也能做出類似的區分,
例如德法軍官一團,
其他平民一團,還私下討論說法國軍官鶴立雞群有點格格不入。
平民還可以細分成資本家/猶太人、中產階級、勞工、工程師。
另個例子是Jean Gabin和猶太人逃跑時,
在那邊大戰猶太人和非猶太人XD
當場子只有他們時,會這樣吵架分你我;
但當場子出現德國人時,他們頓時就又團結了。
就像我認識的一位法國朋友說的一樣,
巴黎人與馬賽人會互看不爽,
但是當世界杯時,就會團結一起仇視德國了。


導演。
這真的要靠老師引導,才能好好認識導演,
更認識電影們之間的小彩蛋。
導演小時候拌過女裝,或許因此有了本片中的男扮女裝唱跳歌舞。
第一個妻子是最後一個爸爸的模特兒/謬思女神,想當演員,而使得Jean Renoir當了導演。
賤女人La Chienne的女主角不是她,盛傳從此和雷諾瓦導演漸行漸遠。
(但老師一再強調這沒有史實根據,而粉絲們都很能卜/補卦這樣。)
導演不想在戰爭電影鼓吹英雄主義,不喜歡戰壕的炮火。
他喜歡西線無戰事。
導演最後當過空軍。
本片和壕溝生活不同,完全沒有戰爭場面,例如一開始將軍帶主角要去拍照下一幕就被俘虜了,完全沒有中間飛機被飛彈射下來等等的血腥(搞得我一頭霧水XD)。
(老師番外篇:【托尼 Toni】這部電影中有很多飛機和自然光等實景。Jean Renoir去空軍溝通可否一段時間不飛,結果發現是以前同袍。前同袍念在往事情誼(?)所以真的協調飛的時間,同時兩人交流後,Jean Renoir聽到前同袍在戰俘營的故事,造就這部電影【大幻影 La Grande Illusion】。
本片副導演在本片有尬一角,英國軍官。為什麼副導演架好攝影機等導演來開拍,但世人都說作者是導演Jean Renoir?這就像大廚煮菜,人家給你材料,但只有大師才能做成一道好菜!

本片。
史上第一部入圍奧斯卡的外語片。
好像也有參加威尼斯影展,但不知道怎麼了?(跟墨索里尼有關?這是威尼斯影展的最佳義大利電影&最佳外國電影,是紀念義大利獨裁者墨索里尼。)
(老師番外篇:威尼斯有許多奇怪的獎項名稱,像是"最佳人間紀錄片"(我可能筆記錯誤,因為回來上網沒查到XD))
第一部越獄電影。
德國佔領法國時,德國覺得要解決這部電影(i.e. Jean Renoir是黑名單)。一位德國電影收藏者把本片保護未被銷毀的送到柏林。後來輾轉又跑到莫斯科,後來交換回Toulouse。Jean Renoir後來要修復,才發現原來本片就在附近燈火闌珊處。
在法國禁演(因為反戰),在德國禁演(因為反德)。
政權認為電影的目的是宣傳,因此Jean Renoir的電影在法德不同政權當局有不同詮釋,但都是被消失。
最後德國農婦那段,演農婦小女孩的小演員因流感而夭折,沒能看到本片。
導演在本片中避免用短鏡頭(短鏡頭會讓觀眾情緒因為切鏡頭而打斷),而是先拍特寫再移動攝影機(搞得一個鏡頭花很長時間)。舉例:某士兵穿上女裝怯生生的出現用長鏡頭拍出所有演員的震驚與鴉雀無聲、Jean Gabin宣布法國奪回土地後樂隊改奏馬賽曲,猶太人和德國農婦道別後猶太人開窗,鏡頭帶出在窗外的Jean Gabin)
同理,遊戲規則中,互相道晚安導演就拍了五分鐘(?哪段啦沒印象哭)。

聯想。
老師有提供很多資訊。
若想認識導演Jean Renoir,可以看【印象雷諾瓦】、【六個大師的童年】。
金馬經典影展【前往維也納的馬車】,是在致敬本片的德國農婦和Jean Gabin的敵對國戀情。
我自己在看這部時,則是想到Joyeux Noël這部電影,
德法英三軍在平安夜時的友誼,不也和這類似嗎。

其他軼事。
"Jean Renoir"原本在台灣一直翻成"尚雷諾",
但如果搜尋尚雷諾會找到Jean Réno,
(老師舉了很多經典例子,終極追殺令、碧海藍天,
我聽過但好像沒看過阿,後來才總算想到原來是粉紅豹那位阿。)
(剛剛找他照片,變成這樣了:https://www.bfmtv.com/politique/jean-reno-tente-t-il-une-evasion-fiscale-en-suisse_AN-201103040002.html
跟我記憶中的不一樣阿哭)
這次影展終於正名為"尚雷諾瓦",和他爸一樣。
電影常常會改名,首要是片商考量,接著是出版DVD考量,最後是影展也有可能再被改名。
例如【愛情影片 A Short Film about Love】被改為【情路長短調】(沒聽過嗚)。
【母狗 La Chienne】被改成現在的【賤女人】。
【鄉村的一日Partie de Campagne】變成【鄉村一日】。
【布杜溺水記 Boudu sauvé des eaux】之前也是用另個名字。
美國後來有拍類似的電影,叫做【乞丐皇帝】(Down and Out in Beverly Hills這部嗎?)
La Grande Illusion大幻影和La Règle du Jeu遊戲規則是少數沒被改名的!
1952每十年選一次X大偉大電影,遊戲規則都有上榜喔~
從前的演員表不會打全名,只會打上“大家怎麼叫這演員”的名字。
【007海底城 The Spy Who Loved Me】的攝影師是Jean Renoir的兒子:Claude Renoir(IMDB: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終於講完了


一邊聽著老師的講座,
一邊用手機做筆記,
一邊覺得找回了大學研究所時喜愛電影的自己。

老師意猶未盡的推大家去看La Règle du Jeu,
說如果你可以接受大幻影,那更要去看遊戲規則。
如果你看大幻影已經不行了,那不用去看遊戲規則,
因為大幻影比較好看。

花了四小時在整理+查詢一些資訊寫出這篇亂七八糟的東西。
希望未來的某一天,未來的自己會感激現在的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anne 的頭像
    lanne

    lanne

    lan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